韓國景福宮--1020204
(圖--景福宮的慶會樓景)
景福宮建於1395年,與東闕(昌德宮)、西闕(慶熙宮)相比,位於較北側的位置,因此又被稱為--北闕。景福宮韓國李朝時期是五大宮闕中,規模最大、建築設計最美麗的宮闕,也是朝鮮王朝第一個宮殿,是朝鮮國王居住、問政、接見的場所,佔地約50公頃,呈正方形,建春門、光化門、迎秋門、神武門分別為東南西北向的四個大門。壬辰倭亂期間,景福宮內大多數建築物皆被燒毀,高宗時期在興宣大院君的主導之下,重新修建約7,700間的建築。
景福宮中最具朝鮮時期代表性的建物就屬慶會樓與香遠亭的蓮花池,至今仍保有當時的面貌,勤政殿前的石階與石雕等,也都是當時雕刻藝術的代表。目前興禮門外西側建有國立古宮博物館,景福宮內香遠亭東側則有國立民俗博物館。主要建物有景福宮、勤政殿、慶熙樓、慶會樓、景福宮慈慶殿、慈慶殿十長生煙囪、峨嵋山煙囪、勤政殿與行閣、 景福宮風旗臺等,而景福宮位於首爾市區內,搭乘地鐵到景福宮站即可到達。
因昨天(2月3日)晚上首爾下了一場大雪,整個景福宮成了白色的世界,在積雪未融下,我們來造訪,也由於積雪夠厚,天氣晴朗,所以景福宮特別美麗,但卻造成無緣欣賞著傳統服飾守衛宮門的侍衛交接儀式。
從停車場下來,從側門進入景福宮。
景福宮的庭園景色。
城牆圍繞的景福宮。
從景福宮的光化門進入後,映入眼簾的長條型建築物是興禮門。
興禮門廣場是舉行的守門將換崗儀式的地方,即所謂「護軍、巡邏儀式」。
過興禮門後,進入第二層庭園,再經勤政門。
進入第二層庭園後過勤政門,來到勤政殿。
勤政殿是韓國古代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也最雄偉壯麗,是舉行正式儀式以及接受百官朝會的大殿。
廣場的地面鋪以花崗岩(花崗岩並不平整,是為了冬天積雪止滑),分三條道路。中間的道路稍高、稍寬,是君王走的路,兩側的稍低一些,是文武百官走的路,但因為積雪,所以看不出來。
還有品階石(從一品到最後九品)依官位分列於廣場兩側。文武官面對勤政殿,文官在右,武官在左。
躺在勤政殿廣場的積雪中。
勤政殿另一個角度。
勤政殿天花板上有七爪雙龍搶珠美麗的浮雕(拍攝不清楚未登)。龍在中國是五爪,這裡是七爪,這是因朝鮮當時隸屬於古代的中國,皇帝是以天子和龍自居,朝鮮國王也有雄圖大業統一天下的企圖,所以繪製七爪金龍在自己的宮殿正上方,低調讓自己看得到,也提醒自己要有雄圖霸業的決心。
景福宮一景。
慶會樓是建於人工池上,是舉辦慶典或接待外交使節時、宴會的地方,建築氣派大度,它的地基有24根泥柱採方柱、圓柱方式排列,謂之天圓地方。我們來時因為積雪,所以看不出是人工池。
景福宮的一景。
這裡是康寧殿,也是皇帝傳宗接代的地方就是寢宮。宮殿的建築並無橫脊,因為不可能有其他龍膽敢在屋頂鎮住皇帝,所以沒有寢宮沒有建造龍脊。
注意旁的建築物,高度都比康寧殿低,是因王的地位崇高。另外,殿外不鋪花崗岩,是沙地,是為防止刺客而特別設計(刺客走在沙地會留足跡與聲音)。
殿外的景致。
這種雪景真的很美。
樹枝上結滿雪霜。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張。
韓國街頭的雪景(看不出來吧)。
韓國街頭的雪景,與上圖同一地點。
韓國街頭的雪景,如果建築沒有韓文,你會以為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