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小粗坑古道登上石門山--1010930
龍潭的小粗坑古道,這幾年因桐花季而多人於桐花盛開時造訪,雖然是中秋,小粗坑少有人走,但為了不走熱鬧的石門山北端路線。因此,我們準備從小粗坑上石門山,後走中端的桃園縣勞工育樂中心出,繞一圈走。
小粗坑古道的「粗坑」,原是此地小溪的名字,主流稱為大粗坑,支流稱為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代所闢建,沿著小粗坑溪上山的小徑,當時是一條牛車道,據說可直達石門水庫,而這條古道是往來粗坑、關西十寮、竹坊、茅武督等地區的居民運送物資出入的重要通道,後來由於石門水庫興建淹沒了許多田園屋舍,居民陸續他遷,山區住戶越來越少,加上台3乙線開發,古道因此失去了交通的重要性而逐漸沒落,古道範圍不大,從入口處客家伯公廟一直走到石門山與粗坑山登山口,來回全程約1.5小時,綠蔭遮蔽,蛇木叢生,還有潺潺小溪相伴,一路走來備覺神清氣爽,沿途種有許多油桐樹,隨處可見桐花飄落地面、水面,令人驚豔。(資料來自桃園觀光旅遊網)
行車路線是從二高下大溪交流道往員樹林石門水庫方向,台3乙線到石門水庫前右轉往關西方向,在台3乙線10K處叉路左轉入鄉道,路口有崑崙藥用植物園區及步道標示,鄉道約300公尺,遇近平行的叉路時,靠左前進,左旁邊是茶園,沿路約行200公尺看見前方水泥橋旁的伯公廟,伯公廟名為「原佑福德祠」,俯臨大粗坑溪,即達小粗坑古道。
從台3乙線左轉入鄉道後沿崑崙藥用植物園區指標進入,在此遇平行的叉路時,靠左前進,左旁邊是茶園。路中間有小粗坑古道的標示。
鄉道旁的茶園。
前方水泥橋旁是伯公廟,原名「原佑福德祠」,這裡會車不易,車多是建議往前停或停登山口。
這裡是小粗坑古道入口,往前的登山口也可停車,但腹地小,可停數不多。
小粗坑古道圖示。沿途並有許多景觀資源及農作特產,五、六月盛產新鮮香菇,仲夏時節有嫩得出水的綠竹筍,初秋有茭白筍(旁是茭白筍田),秋末則是苦茶收成(我們停車的農家就有賣苦茶油)。
小粗坑古道入口(9點10分),是早期的牛車道,也是戰備道,早年可行駛吉普車。
小粗坑古道一開始寬大好走,雖然是上坡路,但還算輕鬆。
古道林蔭泥土路上,佈灑著落葉且臨溪行,水流潺潺,原始林相氣氛幽緻。
小粗坑古道沿途都有圓(原)木的立標,導引大家前進。
從寬大路變小徑時,都是石頭路,行走要小心。
中途休息站,無遮雨棚,我覺得是奇怪的設計。
合和照一下,雖然常拍,但這就是紀錄,多年以後就是懷念。
從休息站後,就一路攀升的直上路,因為石門山海拔551公尺,所以今天須爬升300公尺以上。
爬上產業道路,我也不知此路從何而來,回來研究一下,才知他是石門山登山道的南端入口走產業道路上來的,可達土地公廟(照片第二張右方是南端入口)。
登山道是往石門山。
石門山的山腰有許多廟宇,都是靠這條路運輸。
登山道一直往上。
走的有點喘,但感覺還不賴,連小朋友都走上來了。
一個小時登上石門山(一顆三等三角點)。
開闊的石門山頂。
石門山頂的視野,部分被擋著了。
石門山的立牌,原來的記事已不見(大略是陳氏家族的土地,捐贈公益用)。
石門山上的油桐花開。
石門山又稱小竹坑山,標高 551 公尺,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名列小百岳(編號23),一旁還有一顆台灣省政府民國 72 年的殖產局三角補點。站在山頂,大溪龍潭遠山疊巒、大漢溪蜿蜒曲折、石門水庫大壩都可盡收眼底。
開始下行,往觀音像及勞工育樂中心。
直下後,終於有平緩的土路。
三叉路口,標示清楚。
這是我的方向。
都是直下的路。
路旁有走幾步的統計數立樁。
這一段是石頭路往下,有點難走。
來到叉路,我們往觀音像方向。
平緩的土路是最好走的。
來到龍穴崗。
龍穴崗的視野極佳,許多人在此休息。
龍穴崗的視野。
下山的路變得開闊。
下到觀音像,很莊嚴,許多人前來膜拜。
觀音像前的視野,可看見石門水庫的泄洪池及福華飯店、勞工育樂中心,最遠台北101大樓也看得到。
觀音像前合影。
下山的石階路。
轉彎下來,有標示往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
快到育樂中心了。
桃園縣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我們先把一步車停放在此,將司機接回小粗坑。
午餐在王朝活魚餐廳用餐,餐後來石門水庫管理局泡茶。
石管局風景優美,草皮、綠樹,讓人心曠神怡,有人告訴們因為這片草地,特別從台北搬來此地居住。
水利署管轄的石管局有大草坪,適合假日午後小朋有嬉戲之地。
近3點我們就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