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區料角坑黑龍潭北勢溪古道---1050730
(圖--北勢溪古道)
(圖-雙水潭)
北勢溪古道位於坪林、雙溪交界的北勢溪(一般而言是位於雙溪的料角坑),是往來雙溪泰平與坪林闊瀨間的古道,雖然從坪林或雙溪都可進入,但從台北出發路途都相當遙遠,我從地圖觀察,應該是坪林比較近,但5號國道一早去宜蘭一定塞車,所以走9號北宜公路反而好走。
從坪林黑龍潭營地進入古道至雙溪料角坑17號,或相反方向,全線均沿著北勢溪岸,伴隨著地形,忽上繞忽下行,但步道寬起伏又不大,加上全線均在林蔭之中,不時可以看到清澈無汙染的北勢溪美景,山林間也傳來蟲鳴鳥叫伴隨簌簌的流水聲,炎炎夏日裡,是消暑健行的不二選擇。(大台北地區的民生用水來自於翡翠水庫,翡翠水庫建造在北勢溪上,故北勢溪劃為水源保護區,所以上游水質清澈無汙染)。單程距離約3.5公里,來回約3小時。
我們選擇從坪林的黑龍潭進入北勢溪古道。
行車路線是國道3號下坪林往闊瀨方向(即坪雙公路--北42線),於過13K右轉產業道路,過思源橋後左轉往黑龍潭方向,抵達黑龍潭營地(繳停車費100元),續前行過中心崙二號橋後即左轉溪岸土石產業道路至三水潭前的多孔橋,停車於料角坑38號。
坪雙公路,於過13K後,在此右轉下產業道路(旁有黑龍潭指標)。
過橋在前方土地公廟左轉往上方走。(旁有黑龍潭指標)。
走產業道路在此左轉往下(旁有黑龍潭營地指標),往右是去張家庄。
來到黑龍潭營地,往右上方前進(左下到溪邊而已),繳100元停車費後,繼續向前行。
過中心崙二號橋後這個路口右轉,沿著溪邊水泥產業道路走,路變得很小。
來到第一座圓孔橋。
圓孔橋下的三水潭(雙水潭),左邊是北勢溪,右邊是彎潭溪。
另一邊有人在釣魚,溪邊風景非常秀麗。
抵達雙溪口福德宮,舊廟與新廟前後並立,面向三水(雙水潭即北勢溪、灣潭溪交會形成潭)。舊廟是山區常見的石砌小土地公廟,歷史超過百年。雙溪口福德廟是北勢溪古道、灣潭古道的交會處,由此出發,兩條古道分別沿著北勢溪、灣潭溪通往上游的聚落人家。,續左下,經過第二座圓孔橋。
這是第二座圓孔橋。過橋後續行,沿著產業道路約5、6百公尺,到第三座圓孔橋。
來到第三座圓孔橋,過橋就是北勢溪古道入口。
停車在料角坑38號門口,約9點20分開始走。
步道口合影。
料角坑38號,從這裡走古道已不好走,還是從外側去比較好走。
從這裡走古道,有綁登山條處,一開始透空很熱,但約走300公尺就進入古道。
沿著溪流走。
同地點,不同角度拍有不同的美。
回拍美景。
已進入濃蔭的古道。
古道蜿蜒在北勢溪的支流上,一開始路徑有點小,要小心走。
步道緩緩向上。
制高點,這時微風吹拂,真好。
制高點,這時微風吹拂,真好。
過獨木橋。
步道上不時可以看到北勢溪的風光。
湛藍的溪水,清澈透亮。
步道由下往上,因為是從北勢溪的下游走道上游。
步道非常好走,天氣非常炎熱但北勢溪古道還算涼爽。
沿途的小瀑布。
不同角度的拍攝。
這裡相當涼爽,風吹過來,真舒服。
好寬闊的步道。
石頭陣步道,要小心走。
走了約1小時來到土地公潭,非常漂亮。
好清澈的水面,因為沒有汙染,是大台北的水源。
土地公潭合影。
相映著藍天白雲,真美。
淙淙流水,是夏日裡的最佳消暑。
好美的步道。
沿著河岸散步,綠水悠悠。
筆直的北勢溪古道。
步道時有起伏,但坡度都不大。
來到中正橋遺址。
中正橋石碑及界柱。
石碑記在中正橋是民國55年8月完工,由當時居民捐助興建的,捐助從40元到500元不等,但捐助者都有記名在上。
中正橋已部分毀損,但前段仍可看到水泥柱鋪成橋面的痕跡。
大家在中正橋合照。
一小段上坡。
筆直寬闊的步道,遇到一群山友,說剛從雙溪料角坑走過來,顯然我們快走到終點了。
雙溪料角坑。
步道終點雙溪料角坑,上接料角坑產業道路。
因為陽光太強、太熱,立馬回到古道找地方休息。
回到中正橋遺址下方小溪休息。
小山溪,冰涼水,涼風吹,很舒服。
回程拍的溪景。
當年的步道,部分也是鑿山壁出來的。
順流而下,好走。
如此美景,下次一定要再來。
下山行,讚啦。
小彎道。
石頭陣。
最後一段上坡,快回到步道口了。
雙水潭美景,於12點多走回步道口。
在雙水潭旁用午餐,泡茶直到下午2點半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