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石碇區外按古道、水月陶坊高水勝作品展---1031228
(圖-淡蘭吊橋)
新北市石碇區外按古道及烏塗窟溪步道,總長約四公里,其中外按古道(其實應該稱為淡蘭古道石碇外按段),是從石碇區的雙溪口(即石碇溪和永定溪的交匯口而得名,就是106線與106乙線交叉口)到石碇老街之間,沿著石碇溪西岸行走,這段古道是先前淡蘭古道(淡水廳到葛瑪蘭廳)的一部分,北宜高速公路開挖之初發現淡蘭古道及古水圳的遺跡出土,引起重視,於是石碇鄉公所在北宜高通車後,沿著石碇溪岸重建了這條淡蘭古道步道,以供遊客休閒健行,全長約2公里,沿途非常平緩且處處充滿綠意,溪岸峭壁處,已鋪設木棧道,便於欣賞河岸風光,且溪流中有成群的魚兒優游,是多年護魚成果,是一條風景優美、空氣清新、老少咸宜、平易近人的步道,所以假日很多人來此走走。
烏塗窟步道是沿著烏塗溪的左岸(石碇西街),從石碇老街經摸乳巷、溪邊寮,終點抵達烏塗窟,全長2公里,步行單躺約40-50分鐘,由於步道鋪設完善、全程大多在樹蔭下臨溪行,且平緩好走,可稱得上是一條觀魚步道,適合一般遊客前往。
今天的行程原本計畫從淡蘭吊橋經石碇老街走到烏塗窟,但昨晚就一直下雨,很擔心今天無法成行,加上東育及金樹對於雨天走步道還是有些問題,所以到石碇再說,如果雨勢太大就當做出來散散心,就到處繞繞沒走完也沒關係。車到石碇雙溪口停車場,發現雨並不大,那就下車走走,於是先走外按古道。走到石碇老街時,發現石碇淡蘭藝文館正在展示水月陶坊高水勝老師的陶藝作品,於是就進來參觀一下,也是下雨天意外的收穫,也造訪了王家豆腐店吃了豆花,因為中午還要回家吃飯,烏塗窟步道下次再來。
行車路線為,北二高石碇交流道下,走106乙線往石碇方向,在雙溪口停車場停車。
外按古道步道口在雙溪口停車場旁。
淡蘭古道步道圖,也是步道起點,我們約9點30分開始走。
旁邊的圍籬原來是甜客廳(景觀餐廳),已被拆除,來石碇一帶玩,我門的集合地點通常都選在這裡,因為停車場旁有洗手間。
很快來到淡蘭吊橋。
在淡蘭吊橋合影。
淡蘭吊橋下的流水,南部缺水這裡水還蠻多的。
高處拍的淡蘭吊橋。
上來後步道沿著國道五號走,因為天氣夠冷,沿途的桂花飄香,空氣又清新,漫步其中真的很棒。
步道由石板鋪成,相當好走。
有路標指示,這裡接上一小段柏油路。
這裡又接上步道,往前走這一段目前已經種了許多桐花,希望這裡有機會成為桐花步道。
古道尋幽,真是好的寫照,雖然下雨,但不減我們散步的心情。
這一段的石板步道非常平整好走,路旁點綴著稀疏的扶桑花。
步道在此往下走,會沿著石碇溪。
這一段到往筆架山的叉路都鋪著碎石子,非常好走而有古道的風味,是外按古道的精華。
中途的景觀涼亭,東育說來此涼亭吃飯、泡茶一定特別美味。
來到著名的水中石景。
很像小烏來的風動石。
石碇溪旁合影,
今天的步道特別清靜,大概是雨天的關係。
這個點可以看到許多大魚(烏溜或草魚),應該有人放養。
微微細雨在木棧道行走要特別小心。
來到往筆架山的叉路,這裡往左(柏油路)就是石碇西街。
走一段柏油路後,看到往溪水的石階就往下,可沿著溪水旁步道走到石碇老街。
為了去老街逛一逛,前方階梯就上去,否則沿著河岸可一直走到烏塗窟。
來到石碇老街的信仰中心--集順廟、明德宮。
旁邊就是石碇國小。
往老街市集方向。
下方是石碇溪,右側下方河岸步道是從石碇西街延伸過來。
發現石碇東街上的石碇淡蘭藝文館正在展示水月陶坊高水勝老師的陶藝作品,於是進來看一看。
一樓是一些柴燒作品。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溫度控制的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陶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柴燒老師的作品通常是多次燒成實驗,並加以調整後所獲得的,其工序較為繁複,溫控不佳作品容易失敗。
柴燒壺是以手捏或拉坯的方式製作壺身,再以柴燒燒製,在攝氏1200度以上高溫,自然落灰的鐵與結晶,在壺身或陶藝作品燒製出紅、橙、黃、綠、藍、靛、紫、金、銀不同變化的色彩,每件作品都有獨特的風味,不會相同。
柴燒如無金、黃色落灰,作品亦有質地古樸的美感。
有金色落灰,茶杯呈現不同氣質。
一樓一角的擺設。
來到二樓簽名處。
二樓的展場。
高老師還有其他結晶釉或上釉色的作品,我並沒有拍攝。
我拍的都是柴燒作品。
這樣泡茶的確很雅致、很有味道。
參觀完了11點多,石碇依然下雨,去搭公車回雙溪口,準備回家吃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