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宜蘭頭城外澳太和山--1020309
(圖--太和山山頂風光)
太和山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外澳里,海拔714公尺 ,無基點,山頂有360度絕佳視野,是頭城石空地區最高峰,山頂的視野有360度,雖不至傲視群山,但可眺望外澳、礁溪及大溪漁港,往新北市方向的左側山是宜蘭三尖之一的鶯子嶺,感覺很接近。太和山步道起點是金頂接天廟,從廟旁左側小路上刑,旁有標示上太和山單程約1.5小時,一段狹窄的上行山路約走10分鐘後,會接到荒廢已久的產業道路,再來的路都非常好走,只是一路向上,走完才知,因為山頂要建聖壇,所以步道有稍為拓寬,以利運輸,所以現在只要天氣好來登太和山,是非常好的選擇。
外澳太和山的由來是因為,外澳接天宮是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廟宇富麗堂皇(在省道旁,外澳海灘黃色建築伯朗咖啡館的對面),而武當山又稱太和山,故接天宮朝山之路亦稱太和山步道,其山名稱為太和山,以前山頂擺有供桌、祭台,為「太和山玄天上帝聖壇」,現已蓋一座聖壇於山頂,壇旁立柱書有「玄武行妙道安邦清都」的字樣。
行車路線為國道5號頭城交流道下往頭城方向,經蘭陽博物館、烏石港,至外澳伯朗咖啡館時,左轉通過北迴鐵路下方往山上伯朗咖啡城堡。
省道接天宮牌樓到此叉路約2公里,左往城堡約500公尺,所以位置是接近伯朗咖啡城堡時,靠右往下走石空產業道路。
開車不到10分鐘的路程來到金頂接天廟,旁有接天廟說明。
接天廟下方的停車場,約可停8部車。
這是接天廟,廟左側是登山口(金爐旁),這裡收訊不好。
金頂接天廟誌碑,這裡是石空地區,所以稱石空金頂接天廟誌碑,由老烏龜駝著。
碑文一開始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表示雖是一座小廟,但卻很有靈性。
接天廟前合影,也開始今天的行程,9點25分出發。
一開始是小菜,有一段小階梯的上坡路。
再來都是這種蜿蜒的土路,非常好走。
地上的白色棉絮,是某種植物開花落下的種子,滿地都是。
我在它飄落時,拍下的照片。
經過一段竹林。
穿出竹林後,來到寬闊的林道,林道好像可行車。
注意路旁樹木標示第2叉路口。
旁有路標,原來是往石空山,太和山步道還要往前,路寬好走。
來到楓樹林,大概剛長新葉,所以特別油綠。
這一段竹林道都是上坡,雖然寬但頗吃力。
這種竹林在北部常見,記得去爬觀音山時,路旁也是這種竹子。
感覺這段路經人整理過,地上來有車痕,很像四輪沙灘車走過。
雖然是雜木林,但走起來很有舒服,道這裡已汗流浹背。
來到唯一一段的杉木林。
經來到杉木林山凹處,大家休息一下,因為接下來是陡上的登山步道。
沿路都有往太和山的路標,所以不會迷路。
大家在此合影。
蜿蜒的山路,正引導我們前進。
看到透空處,感覺快到山頂了。
前方山頂就是太和山,剛剛看到透空處我以為到山頂了,顯然還有一段路。
因為這裡位於東北海岸的迎風處,植物也不易生長,只長芒草,但風景很美。
雖然流汗,還要繼續往上。
已經接近山頂了吧。
又有透空處。
上來了,看到裩龜山島,視野很讚,但這裡還不是山頂。
叉路,二邊都可以走,左教陡,右較緩。
上來了,終於到了。
11點來到山頂,這裡有道教木製立碑--玄武行妙道安邦清都--字。
太和山山頂風光是360度,此時涼風吹來,真是舒服。
看到宜蘭頭城的海灣。
東北角的龜山島。
以及後方的群山。
在山頂去年10月搭建的廟前合影。
原來為了在山頂搭建廟,所以登山道為了運送建材,所以有特別整理,以利小四輪傳動車搬運東西。
在廟前與阿婆及愛此廟者結緣合照。
阿婆現場唱歌給我們聽。
太和山山頂,這兒並沒有三角點。
11點25分下山。
山下的小溪是新北是與宜蘭縣的界河。
下山時在登太和山的鞍部合影。
後記,原來我們在杉木林的休息點,那兒是運送貨物的終點,為了建山頂的廟,所以拓寬步道。
另外,回程時,因為下山的路寬又好走,所以走在前頭的冠勛與國昌,竟然走錯路,因為國昌認為12點10分可以回到金頂接天廟,而我認為要12點20分才能到,所以國昌就走的很快,忘了要轉入小山徑,直接沿著寬大步道走,應該要在第2叉路往金頂接天廟方向走,為此,我們找人也耗了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