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山(大崎棟古道)、墩子銃古道--1130928
(圖--大山背山)
今天是教師節,台北的天氣不佳,所以選擇來新竹橫山,思考許久,想想大山背山已經多年沒來了,山下10分鐘的車程有條墩子銃古道位於三叉埤,非常幽靜適合泡茶、聊天,單走大山背又太短,二條步道走起來大概3個多小時,應該可以做這樣的規劃。
大山背山位在竹東鎮與橫山鄉的交界,海拔705公尺,有一顆編號05的三等三角點及編號911的二等衛星控制點,登山口在樂善堂右側,登山步道又稱大崎棟古道,大山背意思是指「大山的背後」,客家話中亦有很偏僻的意思;在大山背山可以看見油羅溪與上坪溪恰巧繞過其兩側並交會於西側匯成頭前溪,由於四周都是大河,因此視野極為廣闊,往西眺,竹東,新竹市,竹北到台灣海峽是一目了然,往東看則是橫山鄉,尖石的內灣,登大山背山一路都有遮蔭,但都是石階往上,如果大熱天非常累人,但老天爺對我們不錯,賜給我們好天氣外,沿路都吹涼涼的風,走起來非常舒適。
墩子銃古道位於橫山的三叉埤,到三叉埤的路很小且彎彎曲曲,導航左右轉時不易精準判斷,所以要注意,我走錯二次,所以11點15分才到。而根據報導墩子銃古道是經橫山社區發展協會費時三年重新整理這條百年古道,重現老屋遺跡,也吸引雕刻家進駐創作,透過藝術裝置連結古今,令人驚喜的是架設於古道的生態攝影機,記錄到許多保育類動物,如藍腹鷳、食蟹獴、穿山甲等,展現當地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特色。重新整理的墩子銃古道是一條平緩的循環步道,包括三叉埤環湖步道,古道可自三叉埤、楊屋或韓家大埤走,我們是從三叉埤走,古道為原始山徑,林木茂密,林相豐富,可看到多處大板根,觀察到各式動物的洞穴,制高點還可眺望當地的紅磚廠和火車站,藍線可繞一大圈,黃線則為一小圈,今天因為在大山背山頂約了同學阿福中午來三叉埤泡茶,所以走黃線而已,大概不到1小時走完。
行車路線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下往橫山,在橫山火車站前轉到竹35線後往上行,再接竹35-1線至樂善堂。
8點50分來到大山背山的樂善堂(右側),路邊停車非常方便,假日來的人很多。
天氣非常好,跟台北的天氣簡直是二樣情。
樂善堂是古樸的老廟,旁有綠豆湯招待遊客。
樂善堂前的視野極佳,也是泡茶的好地方。
大山背山(大崎棟古道)登山口。
從登山口到山頂幾乎都是階梯,旁邊一棵楊桃樹結滿楊桃,楊桃也掉滿地,有很香的楊桃味。
一路的階梯,但今天風大,非常涼快,有秋天的感覺。
前方馬路,續往上。
好像可以行車。
前方是姨婆帶小侄登山。
這個小孩(小二生)沿途就跟著我們,還跟我們說話,也一起拍照。
休息平台。
左下是櫻花林可走回樂善堂,續往上。
走了50分,前方就是大山背山山頂。
大山背山附近登山地圖。
以下大山背山山頂風景。
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這顆是二等三角點。
這個孩子想跟我們一起下山,但我們因還要去墩子銃古道,所以採原路下山,不繞產業道路下山,小孩他們是要繞一圈,所以在山頂告別。
因為大山背山的大嬸婆窯烤麵包非常有名,許多人都慕名來買,所以下山時,我們也繞道過來買。
架上的麵包樣式沒有很多(晚上回家吃時,真的好吃)。
10點55分回到樂善堂,大家整理一下,就往墩子銃古道(車程10分鐘)。
11點15分來到三叉埤,埤前停車位有限,大概只能停4部車,今天風大很涼。
伯公廟。
先走一段環湖步道再接墩子銃古道。
三叉埤,湖面沒有很大,埤中水沒有很乾淨,但有人來此釣魚。
來到休息涼亭,中午預計來此泡茶、吃麵。
田螺窩(有裝置藝術,但已經沒有好好維護了)。
往左上是墩子銃古道,右是環湖步道。
左往墩子銃古道,有藍黃兩線標示。
墩子銃古道上房屋遺址,有裝置藝術,有牌解說,但已無維護。
藍黃兩線在此分開,藍往右,黃往左,因為阿福已到三叉埤,所以走黃線,大約12點多可走回三叉埤。
第二處電塔。
非常好走的古道,但來走的人真的不多。
接上馬路,往左回三叉埤。
前方路口往左回三叉埤,剛剛我車子走到這裡時也開錯方向。
往左回到三叉埤。
來到這裡才看到最清楚的標示,12點15分回到三叉埤與阿福夫妻會合。
因為伯公廟前很涼,中午就在這裡煮方便麵,我帶了青菜來煮麵,也帶了幾道小菜,一早在市場買了雞肉、鵝肉、鵝掌及自做的小菜,加上淑娟大嫂及希艷也帶了涼拌菜,中午的菜色就相當豐富,大家吃的很飽。沒想到剛要泡茶、吃水果時,竟開始下雨,原以為小雨很快過去,發現有點不妙,立即移駕至湖邊的涼亭泡茶,沒多久雨就停了,大家聊天到快3點才依依不捨離開三叉埤回台北,結束今天快樂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