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登峰圳、坪頂新圳、古圳及清風亭繞一圈走--1060610
(圖--登峰圳水源)
(圖--坪頂古圳步道)
坪頂為士林平等里的舊地名,清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起,坪頂地區農民先後興建坪頂古圳(道光1835年完成)、坪頂新圳(長約4公里)等兩條提供當地灌溉水源的水圳,兩處古圳都是超過近2百年的引水設施,肩負灌溉、飲水、運水三種功能,至今仍是平等里居民所仰賴的民生用水來源;日治時代再興建「登峰圳」(長約7公里),西元1909年完工,是三條水圳中最長的一條,三條都是引自內雙溪的河水。所以即使是最「年輕」的登峰圳,也超過一百歲了,坪頂古圳堪稱台北地區的「骨董級」水利工程,三條水圳由下而上分別為登峰圳、坪頂新圳及坪頂古圳,由台北市七星水利會管理。
坪頂古圳親山步道這條親山步道有二登山口,一自至善路三段370巷起登,二自平等里平菁街95巷往下,親山步道大約在海拔約300至500公尺範圍內,也就是士林區平等里,地勢北高南低,有內雙溪與內寮溪流經其間,山地丘陵與溪水孕育出豐富的植物生態景觀,讓山友在探訪步道的同時,也能感受處處是驚奇的豐富之旅,而步道穿過三條古圳,讓人發思古幽情,加上步道在樹蔭間、圳水清澈透涼,清風徐徐,涼快暢意,是夏日最佳的休閒去處。
今天的行程從至善路三段370巷底民宅旁往上沿著石板階梯往上,約0.7公里左右就來到登峰圳水渠,而沿著古圳的步道,走至圳底回原路,再上坪頂新圳,走到圳底再回頭,再接坪頂古圳,來到市政府設置有打印台的清風亭休息,從清風亭往下走大崎頭步道下至至善路的登山口,繞一圈走約2.5小時。
行車路線為經故宮博物院,沿至善路走到底三段往370巷方向,進入產業道路,過29號門牌往上行即找地方停車。
坪頂古圳至善路三段底登山口,我們將車停在此路往上走的地方,那邊可停車。9點開始走。
坪頂古圳登山口座標。
來到田寮仔橋。
坪頂古圳步道圖。
田寮仔橋下的清溪,微風吹著很舒服。
竹林下長著不知名的菌類,外罩像竹笙。
走坪頂三條古圳,比較辛苦的地方就是一開始的陡上石階,今天天氣不算太熱,但走到這裡也開始流汗了。
走了好幾次坪頂古圳,發現這次步道雜草最多,大概沒有人整理。
這裡展望很好,風景漂亮。
前方就是登峰圳,往左開始走水圳。
登峰圳是三條古圳中最年輕的。
小溪流,可在此休息一下,夏天微風吹來,很讚。
水圳轉個彎,就是美景。
來到登峰圳大家最喜歡的休息點。
這幾天下大雨,溪水豐沛,難得看到的景象。
清澈冰涼的河水,讓暑氣全消。
回拍美景。
筆直陰涼的登峰圳,但因大雨部分地方坍塌未修復,所以目前沒有水流過來。
山壁都是前人開鑿的痕跡,想見古人飲水來源的重要。
過石階路後就看到登峰圳的解說牌,續往前走。
這幾天下雨,這裡竟然形成一個小瀑布。
路坍塌了,所以往回走。
從這裡(左上)往上去接坪頂新圳。
很快就到坪頂新圳。
往左側走。
很快來到坪頂新圳隧道,今天沒穿雨鞋,所以不能走過去,殘念。
碑牌上住這條圳是道光29年開鑿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下方的田寮仔橋及登山口的民宅。
往回走來到中路直上階梯。
階梯旁就是坪頂新圳的說明。
我們沒有再走進去,而是上去走坪頂古圳。
繞個階梯很快就到坪頂古圳。
很快就到坪頂古圳,旁有解說牌,水流相當快且清澈、冰涼,往右續往水源頭。
坪頂古圳坍塌處有清理,所以水流正常。
這一段最平緩,所以走水圳最輕鬆。
這裡可發現古圳山邊是由石砌成的(防坍塌),最特別的是上面長滿竹子。
經過百年的使用,依然穩固,可見古人的建築工藝。
容易坍塌處還築水泥護頂。
來到水源頭鐵門,從下方可繞過,很快就到河邊了,到河邊就往回走。
回到坪頂古圳。
古圳過山洞,流到陽明山平等里地區。
很快來到清風亭,在此休息。
往大崎頭古道下山去。
大崎頭古道都是石階,非常好走。
可以看到山下的至善路。
走出大崎頭古道,來到民宅,往左側下山。
來到我的停車處,約11點30分,去吃中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