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貢寮區草嶺古道--1021117
(圖--草嶺古道的芒花盛開)
草嶺古道是先民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廳之間的淡蘭古道(由暖暖經十分、楓仔瀨、頂雙溪出至葛瑪蘭)中之一段,位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間的越山路徑,全長8.5公里,因為經過新北市及宜蘭縣的分界山「草嶺」,故稱之為「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的鋪設採用當地最常見的砂岩作為材料,石階尋級而上,後來歷經日人的拓寬、頭城鎮公所的開路以及東北角管理處重新以砌石鋪設,而成為一條古意盎然、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健行步道,從遠望坑、跌死馬橋拾級而上,全程都在樹蔭中,除夏天較熱外,任何時節都適宜來走,古道沿途可見夾道的常綠闊葉樹林和人工栽培的針葉樹,以及最具亞熱帶雨林特色的筆筒樹,沿途緩坡上升會經山邊的仙跡巖及「雄鎮蠻煙」碑(位於古道半山腰、海拔約240公尺處)、「虎字碑」(海拔約330公尺,是接近嶺頂隘口處步道旁的一石塊刻字),距離啞口的觀景亭就不遠了。而接近景觀亭前,由於兩旁有大面積的芒草,秋季時白茫茫一片相當壯觀,此一段就沒有遮日,夏天走來相當辛苦,接近峰頂附近就會有自東北海岸的風吹拂,也會感受到屬於東北海岸的特別景致。
到啞口時,有一條步道往向上走是前往桃源谷(還要4.5公里),另一條往下則是往大溪。在景觀亭上,秋冬時東北季風強盛,風非常大,天晴時可以看到大海的萬頃波浪及飄在海上的龜山島,藍天白雲加上湛藍的海水,讓人心胸開朗、身心舒暢。而景觀亭下方平台的北宜交界旁,除有幾塊石碑記事外,有一間石頭建造的福德祠,形式古樸,祠裡同時供奉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相當少見。
古道沿途設有三座涼亭、解說牌、林務局護管所服務區及公廁等設施,從貢寮走到大里天公廟大約需4-5個小時,因為開車的要全程走完草嶺古道涉及交通接駁問題,從貢寮遠望坑走到宜蘭大里天公廟後,需要搭公車或火車回到貢寮,再搭車上山開車,加上接駁車時間難掌握,一般人會選擇搭火車至貢寮,買便當走馬路到登山口,進入草嶺古道走到大里,返程再搭火車。
所以今天我們只走前段的精華路段到景觀亭再原路折回,但天算不如人算,今天因為觀光局在草嶺古道辦理芒花季,管制車輛進入草嶺古道,所以從不能開車進入到登山口的停車場,必須車停102線路旁走進去(這一段約1.5公里,要30分)。
行車路線為石碇走106乙線往十分,於十分右轉2丙雙柑公路,經貢寮國中後,於2丙右轉草嶺古道產業道路經遠望坑至登山口停車。
從102線(2丙)台北過來右轉,福隆過來則左轉,我因停車關係,所以從福隆方向拍。
今天因為觀光局在草嶺古道辦理芒花季,管制車輛進入草嶺古道,只好路旁停車踢馬路走進去。
這裡是進入草嶺古道的產業道路。
今天天氣很好,沒有大太陽,氣溫約二十度,走在產業道路上,非常舒適,大概最近東北角下大雨,所以溪水水量很大。
遠望坑的水田因為有層次,所以非常美,有著濃濃的鄉村景色與寧靜,計畫今天中午在此涼亭用餐(後因人潮太多作罷)。
馬路踢了30分鐘,終於來到草嶺古道登山口停車場。
登山口合照一張。
從這兒過橋到啞口還要2.9公里,距離貢寮火車站4.4公里。
平坦的產業道路,今天参加活動的人很多,大概是我們從事登山以來,人潮最恐怖的一次,整個部到幾乎人擠人,人必須磨肩而過。
溪流的水,非常湍急。
來到跌死馬橋。
跌死馬橋的解說牌。
繼續往前,路旁的流水,非常清澈,有一些人在溪旁休息。
終於來到草嶺古道登山口,登山口在左側。
登山口旁集滿登山的人潮,一波接一波,到我們下山依然人潮不斷。一旁的溪流景致非常美麗。
橋下的流水。
大家在古道口合影。
來到大榕樹公。
古石板堆疊的路,可以想像前人來往穿梭的辛苦。
草嶺古道前段就是緩上,還算好走。
古道旁就是溪流,走起來特別有味道。
美麗的柔水。
又是另一景致。
開始石階陡上,這一段要走15分鐘。
草嶺古道路線行程表。
繼續往上。
來到梯田的草原,已經聞到牛屎味了。
美麗的草原景觀。
蜿蜒的古道,美麗的風景,讓登山除了運動外,還增添心情得饗宴。
很平坦的一段,這是古道最好走的。
繼續往上,快到雄鎮蠻煙碑了。
雄鎮蠻煙碑,因為要拍照的人太多了,所以隨意拍一張。
這裡海拔約240公尺處,相傳是清同治六年劉明燈北巡噶瑪蘭,行至山腰之際大霧彌漫方向難辨,並聽說當地常起蠻煙瘴霧危害過往商旅,故就地題下「雄鎮蠻煙」四大字摩崖刻勒在石碑上,藉以鎮壓山魔。有首古詩描述「雄鎮蠻煙」碑:「雄」旁其卯星,「鎮」迫龍更抱心胸,「蠻」氣霏霏龍吸雨,「煙」兌亨亨虎吞風。「雄鎮蠻煙」四字雄渾豪邁勇而有力,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過了雄鎮蠻煙碑,路也很平坦,屬於稍微向上的路,全程在樹蔭中。
很棒的步道。
快到休息點了。
古道上除上面的啞口外,這裡是唯一的涼亭及洗手間,旁邊的棚子是今天活動的終點,在這裡繳参加抽獎的單子。
繼續往上。
過一條小橋。
來到古道最美的秋芒,也是最佳的賞芒處。
賞芒處合影。
再來一張。
快到虎字碑了。
來到虎字碑,啞口就快到了。
這裡海拔約330公尺,是接近嶺頂隘口處步道旁的一石塊刻字,上款落有「同治六年冬」,下款為「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相傳當時劉明燈出巡噶瑪蘭,路經該處被風暴所阻,故取「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意,而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題下「虎」字勒碑鎮風,與「雄鎮蠻煙」同為三級古蹟。
虎字碑合影。
看今天登山的人潮,人潮絡繹不絕。
秋芒的景色。
來到啞口。
在啞口的涼亭看到宜蘭美麗的海岸。
這條步道是往桃源谷,還要4.5公里。
在啞口的涼亭合照。
啞口上的土地公、土地婆,非常特別。
啞口的說明牌。
啞口上有關草嶺古道緣由的說明牌。
從這裡往下是大里天公廟。
已經快11點了,所以要趕快下山了。
古道秋芒、亦動亦靜,搖曳生姿,雖柔又挺,隨風起舞、節奏齊同,小小芒花、秋冬寄情。
往回的路。
平整的石階。
快回到草原。
回程的綠草如茵。
回程拍的流水。
快回到路口開車了。今天因為太多人來草嶺古道,所以我們中午的午餐就在前往雙溪親水公園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