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士林區登峰圳、坪頂新圳、坪頂古圳及鵝尾山登山步道---1031005
(登峰圳一景)
坪頂為士林平等里的舊地名,清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起,坪頂地區農民先後興建坪頂古圳(道光1835年完成)、坪頂新圳等兩條提供當地灌溉水源的水圳,兩處古圳都是超過近2百年的引水設施,肩負灌溉、飲水、運水三種功能,至今仍是平等里居民所仰賴的民生用水來源;日治時代再興建「登峰圳」,西元1909年完工,所以即使是最「年輕」的登峰圳,也超過一百歲了,坪頂古圳堪稱台北地區的「骨董級」水利工程,三條水圳由下而上分別為登峰圳、坪頂新圳及坪頂古圳,由台北市七星水利會管理。
坪頂古圳親山步道這條親山步道有二登山口,一自至善路三段370巷起登,二自平等里平菁街95巷往下,親山步道大約在海拔約300至500公尺範圍內,也就是士林區平等里,地勢北高南低,有內雙溪與內寮溪流經其間,山地丘陵與溪水孕育出豐富的植物生態景觀,讓山友在探訪步道的同時,也能感受處處是驚奇的豐富之旅,而步道穿過三條古圳,讓人發思古幽情,加上步道在樹蔭間、圳水清澈透涼,清風徐徐,涼快暢意,是夏日最佳的休閒去處。
鵝尾山位在士林區平等里,海拔511公尺,原名無尾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竹篙山往南延伸至外雙溪河谷的稜尾山頭,若由平等里觀望,只是一段平坦的山丘,從外雙溪的礁坑橋仰望,才會覺得它是一個山頭,若是從大崙頭山遠眺,就可以看到全景了。
我們今天的行程依舊從至善路往上沿著石板階梯往上,約0.7公里左右就來到登峰圳水渠,而沿著古圳的步道,走至圳底,再上坪頂新圳,再接坪頂古圳,來到市政府設置有打印台的清風亭休息,從清風亭往下走大崎頭步道上鵝尾山之後,原路是下至至善路的登山口,繞一圈走約2.5小時。
行車路線為經故宮博物院,沿至善路走到底三段往370巷方向,進入產業道路,過29號門牌往上行即找地方停車。
這裡是坪頂古圳親山步道登山口,我們把車停在至善路三段370巷更上方的轉角處,再走下來。
步道口有古圳步道標示。
我們在步道口合影,約8點50分開始今天的行程。
一進入步道就覺得非常幽靜,古樸整潔的石頭路,讓人發思古幽情。
來到田尾仔橋。
我們在橋上合影。
田尾仔橋下方溪流會流經著名的聖人瀑布。
過田尾仔橋,步道開始陡上,親山步道這一段較為辛苦而已,其餘沿著古圳就非常輕鬆。
來到叉路,往左下前往平等里(也會經過三條水圳),但我選擇右上,從登峰圳尾走古圳,較能體驗古圳之美。
來到登峰圳,往右是前往萬溪產業道路,往左是登峰圳古道,會跟前面交叉路口的石階路會和,這樣走的路程較長。
今天來走發現登峰圳重新整修,感覺較無古意,但沿著水圳走非常輕鬆。
圳水非常清涼,難怪非常多人來此健行,因為這是一條老少咸宜的路線,可長可短,視個人體力而定。
這樣的古圳,真的要佩服古人的智慧,炎炎夏日來走,也很清涼。
休息點,但我們一點都不累,所以繼續往前。
來到一條叉路,右上是往擎天崗,我們續往前行。
最年輕的古圳,但沿途清新空氣,讓人很舒服。
來到清溪,雖然河水不大,但這裡是登山客最愛的休息點,夏天這裡通常聚滿人潮。登峰圳的修繕工程就做到這裡。
這樣的古圳步道,走起來更覺古意盎然。
潺潺流水源源不絕,供養平等里一帶居民多少世代。
來到叉路,石階往上是接坪頂新圳,往下是回到之前下方插路,我們續沿著水圳走到底,因為這一段較少人走。
岩壁上,有人用塑膠管接水,想必這水經過大地的淨化,一定甘甜無比。
雖然這一段較少人走,路徑仍算好走,風景也不錯。
走了好長一段,好像還沒來到盡頭。
終於來到登峰圳要穿越鵝尾山之處了。
我們在登峰圳步道盡頭合影。
拍完照,我們就往回走。
很有古樸的圳水。
很漂亮的一段。
來到叉路,我們往左上,希望接到坪頂新圳。
登山步道緩緩而上。
很快來到坪頂新圳,我們往右要接回石階步道,往左的水圳下次再去走走。
這一段較少人走,但圳水依然清涼。
很快就接到石階步道,我們選擇往上去坪頂古圳。
步道經過整修,非常好走。
很快來到坪頂古圳。
坪頂古圳步道整理得非常平整。
三條水圳,感覺坪頂新圳的水最清澈。
坪頂水圳要穿山至平等里。
坪頂古圳圳頭合影,旁有飲用水,請勿洗腳。
10點25分來到清風亭,我們在清風亭休息。
休息完後,我們往大崎頭步道繞一圈。
來到往鵝尾山的路口(竹林往右)。
進入後路徑很小,但還算清楚,路平緩而上。
往鵝尾山唯一有視野的地方,可看到平等里一帶。
比較少人來走鵝尾山,所以雜草較多。
約10餘分鐘來到鵝尾山,山頂在樹林中無視野。
鵝尾山合影。
合照完後,往回走大崎頭步道下山。
回到大崎頭步道下山後,一路向下。
這一段下坡的石階沒有青苔,非常好走。
來到竹林,表示快到山下了。
走出大崎頭步道,往左柏油車道下行。
很快回到我們停車的地方,這時約11點30分。